2025年08月29日
微信

悦文旅 | 深圳印象:岭南的新兴城市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8月28日 09:25 |
播放

出泉州,踏上深圳的高铁,我们的下一站便是岭南。本想着进入闽南就能体会到李善德从长安进入广州的季节反差,没想到闽南的气候与深圳还是不同。首先在湿度上就不一样,泉州虽然炎热,但是晚上在宾馆洗的衣服,第二天早晨肯定干了。我到深圳,晚上洗的衣服,拧干净水,第二天早晨还是湿漉漉的。所以,我想只有进入深圳才能体会到李善德的汗流浃背之感。

“广州这里气候炎热,三月便和长安五六月差不多。李善德走进城里,只觉得浑身都在冒汗,如蚂蚁附身一般。尤其是脖子那一圈,圆领被汗水泡软了,朝内折进,只要稍稍一转动,皮肉便磨得生疼。

这广州城里的景致和长安可不太一样。墙上爬满藤蔓,屋旁侧立椰树,还有琴叶榕从墙头伸出来。街道两侧只要是空余处,便开满了木棉花、紫荆、栀子花、茶梅与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花,几乎没留空隙,近乎半个城市都被花草所淹没。”

这是李善德从长安到广州之后的感觉。我想我也体会到了深圳的湿度。我们最熟悉深圳的速度,其实深圳还有它特有的对“北人”不那么友好的湿度和温度。在深圳两天时间,身上就没有干过,黏黏的感觉,就像自己变成了分泌黏液的外星生物。

苏轼因为得罪皇帝,被贬岭南,写出了那句著名的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没来深圳之前,我觉得这句诗是对荔枝美味的赞美。现在来了岭南之后,我觉得这不过是对当地环境不适应的自嘲。湿热的环境,让苏轼苦不堪言,只能从荔枝的美味中,寻找自慰。既然回不去北方,那就享受荔枝吧。

在马伯庸的另一本小说《食南之徒》中,小吏唐蒙被迫成为大汉副使,面对南越的湿热天气,他也是到美味中寻找安慰。如果没有美食,“北人”谁愿意待在这个地方。

然而对于我来说,下次还来深圳,我想也会冲着美食和朋友去的,绝不是冲着它的气候和这个城市。如果硬要在深圳找到我喜欢的美食,我想那不是荔枝,而是肠粉。这一瓢儒米粉汁一倒,加上生菜鸡蛋,不一会拉出蒸屉,浇上秘制的汤汁,便成一道美食。当然这个美食之所以受到欢迎,必须与那句纯正的“靓仔”的招呼加到一起。

深圳是个新的城市,新到你几乎遇不到深圳“土著”。深圳本来是一片渔村,那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早已经稀释在从各地来深圳打拼的人群中。正是因为深圳没有“深圳人”,所以这才是一个包容的城市,不像上海、北京那样对外地人有种骨子里的歧视。

因为深圳是新的城市,所以深圳很少有上点岁数的景点,因此我们的行程除了在路上看高楼大厦,看深圳速度,感受深圳湿度和温度之外,就没什么可看的了。去了海边,发现这里的人比锅里的饺子还多。而且这是个海滨泳场,对于我这个旱鸭子来说,海浪“过于凶猛”,让我望而兴叹,可惜了一身泳衣装备。

在深圳的晚餐,当然是大排档。只是大排档没有多少深圳的本土菜,而是山东、东北菜居多,这也符合深圳这座新城的身份,它的文化和饮食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,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。

最后一天去了大鹏所城。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主要的海防军事要塞。所城不大,很快便能穿城而过。所城内的民居现在已经变成售卖美食和饰品的店铺。除了这些普通实物商品之外,所城之内还有许多家算命、提供精神商品的店铺。这是我在深圳看到的唯一与神灵相关的场所。现在年轻人在好学与劝学之间,选择了玄学。也许这是现在大环境所致吧。

结束了七天的南方之旅,从深圳返回江苏。这几天的旅行,对我这么个不怎么出远门的人来说,除了感受不同的文化,还有一个更加满满的收获,就是身体的劳累。旅游总是如此吧,尽管劳累,但依然值得出去走走。因为很多东西,你不亲身体验,是无法深刻认知的。

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,我想我的灵魂始终在路上,尽管身体疲惫,也总是有丰盛的收获!


立场声明

CT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CT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CT”的文章权归CT所有。未经CT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(010-82233254)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jidushibao2013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